第1996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 / 2)

接下来的时间里。

沈青云坐镇山脚下,指挥着黄风市这边的警方进行搜山。

出人意料。

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赵晓琳这边就来找沈青云汇报了。

“沈厅。”

赵晓琳对沈青云说的:“那个古大牛被我们堵住了。”

“抓到了?”

沈青云有点意外,惊讶的问道。

“没有。”

赵晓琳摇摇头,苦笑着说道:“我们已经跟他喊话了,让他放下武器投降,但是他不肯,说自己是为了报仇雪恨。”

“这个人啊……”

沈青云闻言叹了一口气。

其实他很理解古大牛的想法,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不是被人逼到绝境,他不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尤其是沈青云拿到古大牛的一些材料之后,对于整个案子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风市白水县如今正处于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村集体拥有的煤矿等资源成为利益焦点。

然而,基层权力监督机制却存在巨大漏洞,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村干部在资源调配、收益分配等方面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力。

村内煤矿经营所得的资金流向、分配方案等本应公开透明的信息,村民却无从知晓,这种不透明的管理模式为矛盾滋生埋下隐患。

村民们对村干部行为的疑虑与日俱增,对资源分配不公的不满情绪在村内悄然蔓延,而古大牛这个案件正是这种矛盾激化到极致的惨烈体现。

说白了,在沈青云看来,这就是因为权力的不透明造成的恶果。

但凡乡里、县里的领导对于基层的事情多一点关注,都不会造成这种恶果。

根据警方这边得到的材料显示,古大牛是发现村里煤矿实际经营情况与村干部上报内容存在巨大差异之后才发飙的。

这一发现犹如导火索,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

他坚信村干部存在私吞公款的行为,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也为了追求心中的正义,他开始四处奔走举报。

在举报过程中,他遭遇了层层阻碍。

相关部门的调查不仅进展缓慢,而且最终给出的结果未能让他信服。

古大牛为了讨回公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这种维权无门的遭遇,让他的不满情绪如滚雪球般不断累积,逐渐从对个别村干部的质疑,演变为对整个维权途径失去信心,内心的怨恨也在一次次失望中扭曲变形。

当然。

沈青云也知道,古大牛这个人自身性格特点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他性格偏执且冲动,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和合理的解决方式。

当合法维权之路受阻,他没有尝试通过其他合法渠道进一步申诉,也没有寻求心理疏导来缓解负面情绪。

相反,他陷入了极端的思维模式,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报复才能让仇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为自己讨回公道。

这种错误的认知和极端的行为方式,最终导致他拿起凶器,对所谓的仇人展开疯狂报复,造成大量人员死伤,给多个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到了最后,他已经不再仅仅是报复那些贪官污吏和黑恶势力,而是滥杀无辜了。

“既然他不愿意投降,那就强攻吧。”

沈青云闻言,淡淡地说道:“我们干警的生命安全也很重要。”

“是。”

赵晓琳连忙点头答应着。

她明白沈青云的意思,现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动不动就喜欢说什么人权,觉得哪怕是犯人也应该有尊严。

在赵晓琳和沈青云看来,说这种话的家伙,纯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诚然,犯罪分子的权力和尊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需要保护,毕竟只要不是死刑犯,终究还要回归社会,保护他们的人权,能够让不少人好好改造,重塑自我。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给他们搞什么特权。

在强调保障犯罪分子人权的同时,也必须明确不能对犯罪分子过于宽容。

过度宽容不仅无法实现法律的惩戒与教育功能,还会对社会秩序、受害者权益以及公平正义造成严重损害。

这一原则的坚守,关乎法律的权威性、社会的稳定以及人类文明的底线。

从法律的惩戒与威慑功能来看,法律的存在意义之一在于通过明确的惩罚措施,对潜在的犯罪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