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2 / 2)

第一甲

第一名虞育德,南直隶常熟县人;

第二名庄尚志,南直隶上元县人;

第三名杜仪,南直隶天长县人。

第二甲

第一名萧采,四川成都府人;

第二名迟均,南直隶句容县人;

第三甲

第一名沈琼枝,南直隶常州府人;

第二名韦阐,南直隶滁州府人;

这一天,礼部尚书刘进贤奉旨来到国子监,头戴幞头,身穿官袍,摆好祭品,进行三献之礼。太常寺官员宣读祝文:“在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七月初一,适宜祭祀之日,皇帝派遣礼部尚书刘进贤,以牺牲、美酒、玉帛等祭品,祭祀特赠翰林院修撰虞育德等诸位贤士的英灵:

唉,你们这些大臣,品德纯美,资质灵秀,如美玉般纯粹,似鸾鸟般高飞,如金子般坚贞,像雌凤般潜藏。你们的才学能规划天地,智慧可通晓神明,就像《易经》中所说的鸿鸟渐进,又如《诗经》里所比喻的鹤鸣之声。

资格限制束缚人才,贤能豪杰共同叹息;凤凰已被牢笼困住,梧桐树也遭受摧残。你们身着粗布长袍、短褐衣衫,居住在简陋的蓬门茅屋之中;手持藜杖、端着畚箕,生活坎坷,令人叹息。

也有做小官的,曾担任低微职务,然而如龙难以驯服,怎能与平庸之辈为伍;也有官运亨通的,曾在仕途上领先,身处玉堂金马之地,仿佛神仙一般。

众多人才如旌旗飘扬,乘车而来,有的发誓归隐,有的凿坏以避世,谁又敢走仕途的捷径?在喧闹的市井之中,有高洁的隐士,却无人与他们一同探讨学问。

寺庙中的茶板声、粥鱼声,炼丹炉旁、捣药臼边,梨园子弟、闺中才女,都各有风采。那些束发从军、手持戈盾征战的人,功成之后便悄然隐退,只留下夕阳下军旗的一抹红色。

淳朴的百姓、风度翩翩的公子,都曾身处困境,泪水如铅水般流淌。金陵的池馆,风和日丽,人们在此讲求礼乐,饮酒高歌;吴越的山水,是烟霞汇聚的胜地,人们击钵催诗,论文饮酒。几十年来,忧愁的城池未曾攻破,泪水汇聚成海,无边无际。

朕十分怜悯你们,特在泉下给予恩典,赐给进士及第,授予官职,解除你们的遗憾。唉!兰花因芳香而早陨,油脂因明亮而先煎,你们这些大臣,荣耀的名声将流传万年。请享用祭品!”

祝文词写道:“记得当时,我喜爱秦淮风光,偶然离开故乡。在梅树根旁、冶城旧址,多次尽情游览;在杏花村里,几度悠然漫步。风停时,高大的梧桐静默伫立;秋虫在草丛中低吟,我也和时人一同评说长短。如今一切都已过去!我如蝉蜕去衣冠,在沧浪之水中洗净双脚。无聊之时姑且饮下美酒,呼唤几位新结识的朋友大醉一场。人生百年易逝,何必忧愁烦闷;千秋大业事大,也值得仔细商量。江左的烟霞美景、淮南的耆旧贤才,写入残缺的书卷中,总是令人断肠!从今后,我将伴着药炉、经卷,独自礼佛修行。”

儒林外史结!!

三侠五义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